9月27日,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在網上廣泛傳播。文章所披露的公文中寫道:離職者名叫張小平,離職前任低溫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職務,是未來載人登月和深空探測用的“兩型發動機研制的靈魂人物”,“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四型發動機總體室系統級專家,張小平個人的離職對這四型發動機的方案論證及研制工作均造成了極大影響。
文章中稱,張小平的待遇是12萬一年,離職跳槽去了一家名為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北京藍箭)后年薪直接達到百萬。
張小平以“這事得咨詢我們公司領導”為由,表示不能回應,婉拒了采訪。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則表示,張小平今年上半年入職該公司,平時在西安工作。
這家公司工商資料顯示致力于小型運載火箭研制,系國內最早成立的致力于小型運載火箭研制的企業。
據了解,藍箭航天成立之初就獲得了創想天使基金千萬元天使輪融資,在2017年更是先后完成了上市公司金風科技(002202.SZ)領投的B輪融資和浙江湖州市軍民融合專項基金超2億元的資金支持。
創始人兼CEO張昌武畢業于理工男的搖籃清華大學,擁有MBA學位,先后在匯豐銀行運營部、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亞太區戰略部工作,主要從事汽車金融等領域,有著豐富的投資運營管理經驗。他還參與過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在國內的一系列股權投資,及投資后的股權管理,在國際合作及企業戰略規劃領域有較深的積累。是個標準的金融圈人士,擁有嫻熟的資本運作能力。
除了張昌武,藍箭航天其他幾位合伙人身上的科研色彩顯然更濃厚。
創始人兼CTO吳樹范,曾在歐洲宇航局工作近15年,是宇航系統高級工程師。 ?
藍箭航天董事長王建蒙,是原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航天系統工程高級工程師。
目前全世界有約8000顆在軌衛星,俄羅斯政府擁有約47.5%,美國政府擁有約25%,商業公司擁有約10%,歐洲擁有約4.9%,中國擁有約3.1%,日本擁有約2.2。
所以目前的大致情況是:俄羅斯和美國的衛星工程能力和技術和積累,都超過我們許多,中國和歐洲是標準的第二梯隊。俄羅斯退步的厲害,咱們極有可能近些年超越他們成為第二,歐盟內部紛爭不斷,基本也失去了航天市場競爭力,中國航天的商業化份額在世界上極小,而且這個比例還會不斷受到挑戰。
從世界范圍來看,Space-X,Blue Origin這一類民營航天公司的崛起已經是大勢所趨,他們是標準的以商業目的建立起的公司。優勢自然不用說,NASA大量的技術輸血和訂單投食使得他們在世界范圍內根本找不到對手,輕松碾壓并牢牢占據未來的世界航天市場。
但雖然我國起步較晚。不過,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涉足商業航天領域的民營企業已超過60家,顯示出迅猛的發展勢頭。
特別是進入9月以來,一度少人問津的中國商業航天領域好戲連臺,精彩紛呈:
9月5日,由北京星際榮耀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際榮耀”)研制生產的雙曲線一號(SQX-1Z)商業亞軌道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該火箭搭載3顆立方星升空,其中1顆完成降落傘著陸回收。
9月7日,由北京零壹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零壹空間”)自主研發的第二枚商用亞軌道火箭——OS-X1火箭暨“重慶兩江之星”在西北某國家發射場成功點火升空,該發射行動距離該公司5月17日首飛僅三個多月。
9月7日,北京星途探索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星途探索”)與綿陽市高新區簽訂合作協議,除獲得綿陽市資金和政策扶持外,星途探索將在軍工名城綿陽打造其商業運載火箭生產制造基地。
9月6日和9月11日,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藍箭航天”)“天鵲”80噸液氧甲烷發動機(TQ-12)燃氣發生器和關鍵件副閥產品分別完成交付,后續支持系統也將在9月陸續交付。藍箭航天在火箭液體發動機領域先人一步。
兩枚火箭的成功發射以及各民營商業航天企業的加緊布局,為近三年悄然崛起的中國商業航天又添了一把火。
雖然中國商業航天領域的民營企業正在悄然崛起,但從北斗導航系統的研發成本及推廣代價來看,當下中國的商業航天事業還將以政府為主導。
在政府的扶持下,中國依靠當前世界上最豐富的工業和制造業體系,及極其強大的軍工和國防和航天工業體系,航天技術的發展速度將超出了很多人想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目前這些主流公司航天還相距太遠,必須做好人才儲備及培養工作,讓張小平們擁有穩定可靠的工作環境及資源專心做好研發,才能在風口來時,讓中國商業航天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