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全國高校經費統計結果出爐。
前五分別是:清華大學(362.11億元),浙江大學(261.03億元),北京大學(219.29億元),上海交通大學(204.20億元),中山大學(193.05億元),再加上171.55億元的復旦大學,這6所高校已經連續三年霸榜。
整體來看,“雙一流”建設高校占據絕對優勢,理工科院校經費多于文科,但大部分都有所增長。
以去年年度總預算317億元、本年度總預算再增45億元的清華大學為例,其涉及的預算部門不僅包括清華大學本級,還包括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北京華信醫院(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清華大學玉泉醫院(清華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和北京市清華潔華幼兒園。
清華大學今年年全部362億元經費,有57億來自一般公共預算撥款(也就是財政撥款,比去年多了13.6億),6億來自政府性基金預算撥款;137億來自事業收入 (比去年增加10.7億);60億來自其他收入(比去年增加2.7億)。
從中可以看出財政撥款占比并不是最多的。
而且一般來說,相同級別的高校分到的撥款一般不會差太多,比如浙江大學本年一般公共預算撥款收入為41.59億元,北京大學約為51.71億元。
真正造成差異的是高校的事業收入以及其他收入。
比如今年浙江大學事業收入約為91.50億元,北京大學今年事業收入“只”有約71.22億元,分別比清華少了46億元、66億元。
再回到清華大學本年度收入預算上來,以上幾項加起來才約255億,剩下的100億來自哪?
答案是上年結轉。
以及相比起來少到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的使用非財政撥款結余(598.8萬元)。
(非財政撥款結余,使用以前年度積累的非財政撥款結余彌補本年度收支缺口的資金)
根據上表,清華大學2021年結余106億,占比僅次于最多的事業收入;而清華去年總經費為317億,等于將近1/3的巨款還沒花完。
這主要是未完成科研項目帶來的影響。
一般來說,基礎理論研究的完成時限為3-5年,應用對策研究的完成時限為2-3年。因此,這部分支出很難在當年就結算清楚。除了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年也結轉約100.89億元,北京大學結轉56.28億元。
那么,清華大學這這362億又打算花在哪兒?
還是這張表,我們聚焦支出部分,可以看見一共分為九大項,最大的為教育支出,足足250億,占到全部支出的快70%,且相比去年增加了約40億元。
除去繼續結轉下年的73.8億,依次往下排就是衛生健康支出(17億)、科學技術支出(8.6億)、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6.5億)、住房保障支出(4.7億)以及資源勘探工業信息支出(1.1億)等。
具體來看,各大項支出又分為小學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在教育支出中占85%)以及來華留學教育支出、教師進修、機構運行、實驗室及相關設施、高技術研究、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燃料處置基金、公積金、購房補貼、彩票公益金等等大小項目。
ps. 一個有意思的算法,如果不看這些預算的用途,直接把它們均攤到每個在校師生+學生的頭上,人均能分到多少?清華大學現有63773名師生,平均每人約為56.78萬元,穩坐第一名!
據星球數據派統計,清華大學預算復合年增長率(CAGR)在8%左右。
與之相比,好幾所高校預算的復合年增長率超過了30%,如“國防七子”、云南大學、南昌大學等。
例如哈爾濱工程大學,預算從2021年的34.7億增長到了今年的54.9億,復合年增長率接近58%;
哈爾濱工業大學,“國防七子”中預算經費最高的高校,從2021年的108億增長到了今年的144.2億;南京理工大學復合年增長率29.8%……
值得一提的是,“國防七子”之外的北郵,這兩年經費也有所增加,從2020年的29.2億一直增長到今年的45.1億。
有趣的是,網友表示“國防七子”經費暴漲一部分原因也多虧美國禁令“提攜”。
這次也并不在名單上的綜合性國家科研機構中科院預算增長同樣很快,相比2021年的1004.7億,預算增加了600多億:
同時,中科院下屬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幾年的預算也增長不少。
具體來說,中科大的預算從2020年的72.5億一路增長到今年的133.8億,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5.9%。
當然,這里面的經費也不是白給的,其實在中科院給中科大和國科大的經費中,關于“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就是有KPI的。
這個經費一共有1.69億元,但與之相對應的也有嚴格的績效指標,例如產出100篇以上的優秀論文、以及50項以上的科研項目等等。
參考文章:
量子位:“國防七子”經費暴增,清華再增45億,甩第二名101億
數據星球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