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品質因數更好1,氮化鎵等寬禁帶半導體可提供比硅更高的功率密度,占用的裸片面積更小,因此所需的封裝尺寸也更小。假設器件占用的面積是決定散熱性能的主要因素,那么也就可以假設降低功率器件尺寸會導致更高的熱阻3,4。本文將演示芯片級封裝(CSP)GaN FET提供的散熱性能為什么至少能與硅MOSFET相當,甚至更勝一籌。GaN FET由于其卓越的電氣性能,尺寸可以減小,從而能在不違背溫度限制的同時提高功率密度。本文還將通過PCB布局的詳細3D有限元仿真對這種行為進行展示,同時還會提供實驗驗證,對分析提供支持。閱讀原文請點擊這里2。
電力電子市場需要越來越小、越來越高效和越來越可靠的器件。滿足這些嚴格要求的關鍵因素是高功率密度(能夠減少解決方案的占板面積和成本)和出色的散熱管理(能夠控制器件溫度)。功率半導體散熱管理系統的三個主要要求如下:
最常見的功率器件散熱管理系統如圖1所示。它包括一個散熱器(將熱量從功率半導體傳遞到周圍環境)和一個電絕緣體(熱界面材料,TIM),電絕緣體用于將金屬散熱器從半導體結分隔開。由于大多數介電材料的導熱率較低,因此需要在電氣隔離和熱阻之間進行權衡。
圖1:最常見的CSP GaN FET散熱管理系統。
在實際系統中,功率器件通常采用由多個金屬層和電介質層所組成的封裝,并安裝在也包括多個金屬層和電介質層的PCB上。該組件上還連接有散熱器,因此就非常復雜。盡管SMD元器件的廣泛使用和封裝尺寸的減小使散熱管理變得越來越復雜,但由于采用了寬禁帶半導體,現在可以在具有高性價比的電源轉換器解決方案中輕松實現2kW/in.3的功率密度5。
采用CSP封裝、包括鈍化裸片和焊球或焊條的GaN FET的推出,使散熱管理變得更加復雜,但也使性能、可靠性和成本獲得了立即提高。圖2顯示了基于EPC2059 CSP GaN FET的半橋,其裸片尺寸為2.8mm×1.4mm。圖像的右側顯示了帶有焊條的PCB底部。
圖2:標準PCB上的EPC2059 CSP GaN FET。
盡管GaN FET降低的損耗足以確保在某些應用中進行適當的散熱管理,但大功率轉換器仍需要基于散熱器的解決方案(如圖1所示)。
安裝有散熱器的PCB和FET的橫截面如圖3所示。熱量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流動:它可以從裸片頂部流出,從裸片的四個側面流出,然后通過PCB銅箔,將熱量散布到TIM和散熱器。盡管與半導體芯片相比,TIM通常具有相對較低的熱導率,但最后的散熱路徑仍然很重要。
圖3:從器件到散熱器的多條熱流路徑。
圖4顯示了用于FEM分析的系統簡化模型,而圖5顯示了基于EPC2059的FET模型。
圖4:仿真模型視圖。
圖5:仿真溫度曲線。
仿真基于三個參數:FET頂部與散熱器底部表面之間的距離、TIM的熱導率,以及所應用的TIM的半徑。仿真結果如圖6和圖7所示——在圖6中,從FET結到散熱器表面的熱阻值Rθ,JS隨TIM直徑而變化,而在圖7中,Rθ,JS則隨TIM圓柱體圓形橫截面的面積而變化。
圖6:Rθ,JS預測值隨TIM直徑的變化。
圖7:Rθ,JS預測值隨TIM面積的變化。
圖6的曲線顯示,低kTIM材料的峰值和平均值之間的差異更大,這表明大部分熱量會通過器件底部的焊條流出。
應該注意的是,圖7中的曲線顯示在4到5mm直徑之間有一個拐點,而在8mm以上,Rθ,JS沒有進一步增加。因此,對于kTIM=10W/mK的情況,主要好處發生在TIM面積約為20mm2以下;對于kTIM=3.5W/mK,則出現在TIM面積為30mm2以下。當裸片到散熱器的間隙減小時,拐點向左移動,Rθ,JS值減小。
實驗裝置基于的PCB與散熱模型所用的相同,如圖8所示。一個熱電偶放置在銅散熱器中心鉆出的小孔中,而第二個熱電偶則安裝在散熱器的另一面上。
圖8:測試PCB。
此處使用了開爾文連接測量高壓降。知道了這一點和提供的電流,就可以準確測量FET有源區的功耗。為了測量GaN FET結溫,此處使用了低熔點焊料將帶有美規36號絕緣引線的K型熱電偶與FET底部接觸起來。
圖9中的表格將測量結果與仿真模型產生的峰值和平均值進行了比較。對于kTIM=3.5W/mK,實測結果和仿真值非常相似。然而,對于kTIM=10W/mK,誤差明顯更高。進一步的分析表明,這個誤差部分是由于在仿真中沒有考慮阻焊層所致,因為這會隨著kTIM的增加而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圖9:熱阻測量值和仿真值之間的比較。
1Lidow et al. (2020). GaN Transistors for Efficient Power Conversion, Third Edition. Wiley.
3de Rooij et al. (2018). “High Performance Thermal Solution for High Power eGaN FET Based Power Converters.”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and Conference for Power Electronics, Intelligent Motion, Renewable Energy and Energy Management (PCIM Europe), pp.?944–950.
4Sawle et al. (2001). “DirectFETTM – A Proprietary New Source Mounted Power Package for Board Mounted Power.” Power Conversion and Intelligent Motion (PCIM).
5Monolithic Power Systems. (2020). MPC1100A-54-0000 Datasheet, Rev. 1.1.
(原文刊登于EDN姊妹網站Power Electronics News,參考鏈接:Simple and Performant Thermal Management Solution for CSP GaN FETs,由Franklin Zhao編譯。)
本文為《電子技術設計》2022年7月刊雜志文章,版權所有,禁止轉載。免費雜志訂閱申請點擊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