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之前在2017年11月的一篇文章中所描述的,近5年來,我在Google與TP-Link合作開發的Google OnHub設備上運行Wi-Fi網狀網絡的使用體驗一直十分愉快。
因此,就在不久前,除了家中樓下爐子間的路由器(網絡連接)以及樓上客廳和主臥室的網狀集線器,我甚至為我妻子樓下的辦公室添加了第三個網狀集線器。
唉…就像我一直擔心的,Google將自今年年底停止對OnHub的軟件支持。雖然現有基于OnHub的網絡仍能繼續運行,但不可能再對其進一步配置了,包括更換網狀網絡中的故障設備(…而且原來的Google Wifi app已遭廢棄,取而代之的是Google Home,這進一步加劇了復雜性…到目前為止,我已經用過兩個OnHub了…)。
在2017年11月的那篇文章中,我提到我還購買了一套三件套的“Google Wifi”設備(我也不知道這個品牌名稱為什么會這樣拼寫)。然后,我決定全額退款(其售價為244.99美元含稅,而當時的建議零售價是299.99美元)。原因之一在于其802.11ac功能“僅”是AC1200 2×2:2 MU-MIMO,而OnHub設備則是AC1900 3×3:300配置(但沒有MU-MIMO)。
2020年年中,當我一開始聽到OnHub即將退場的傳言后,馬上改變主意買了另一套三件套Google Wifi設備,這一次是。即便我對OnHub網狀網絡戀情正式宣告結束,也不會改用其他產品;Google的后續產品Nest Wifi系統是以為基礎(至少對于路由器來說如此;Nest Wifi集線器的規格讓人想起 Google Wifi,而且還放棄了。這就是為什么我要):
在我決定放棄以Google為中心的生態系統途徑時,也破解了一堆T-Mobile TM-AC1900路由器固件,并將其轉換為具備網狀網絡功能的華碩(ASUS) RT-AC68U設備。
盡管如此,我仍需備用至少一個Google Wifi設備…沒錯,就是要用來作為拆解的“代宰羔羊”。迄今為止,Google已推出三種不同版本的Google Wifi設備;相較于初始型號NLS-1304-25 (FCC ID )內置Zigbee支持,第二代型號AC-1304 (FCC ID )則不支持此傳輸協議,但就像其上一代OnHub一樣,從未得到過強有力的支持。
最近,該公司悄然發布了一款價格較低的第三代設計,其中唯一值得注意的改進(至少在外觀上)是將基于USB-C連接器的電源轉變為基于桶形連接器的電源。在我的三件套翻新機中,有兩件是第二代AC-1304型號,但第三件是第一代 NLS-1304-25,這也正是此次要拆解分析的對象。日后我還會針對第二代機型進行拆解分析,不過我們很快也會看到,FCC的文件可能就足以看出其中的差異)。
三件套設備采用一個帶有Google商標的普通硬紙箱盒包裝:
NLS-1304-25型號的設備位于中間,AC-1304則橫跨在兩側——NLS-1304-25位于左側,AC-1304位于右側:
機型排序相同,但這次是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展示設備的底部:
順帶一提,在開始拆解之前,應該先來看看包裝盒中還有什么。由于(我假設)這些都是翻新機,其中只包括一份單面文檔,帶有一些有趣的說明:
“如果初始配置失敗;第1步:重置出廠設定,再試一次,第2步:發送電子郵件給我們!”
在這三部設備的下方附帶有設備的配件盒:
每一個配件盒中都包含一個電源適配器以及單獨的以太網電纜(OnHub已包括兩個):
現在就把關注焦點集中在此次拆解的明星——NLS-1304-25上。一如往常,先來一張特寫照并陪襯一枚直徑為0.75英寸(19.1mm)的1美分硬幣作為尺寸比較(Google Wifi設備的直徑為4.1in/106.1mm,高度為2.7in/68.7mm,重量為12oz/340g):
接下來是底部特寫,請注意有線WAN、LAN和電源輸入的位置標記。
我們所看到的那顆螺絲是進入內部的唯一障礙。將其拆下后,使用平頭螺絲刀在靠近標簽處扭轉一下,就能看到內部了:
首先,我們可能會注意到,LAN、WAN和電源連接器都位于單獨的子卡上,而以太網交換機則位于主板上。我的假設是,對于Google而言,這種方法在概念上可以選擇性地實現僅支持LAN的有線連接,以便在同一個基礎平臺上構建網狀集線器,就像Nest Wifi一樣。
無論如何,我最初試圖將其與主板分離,但由于鋁制底座中近在咫尺的垂直“疙瘩”阻礙了PCB的水平移動(其實還有其他障礙很快就會顯現出來):
因此,我把注意力轉向首先提取整個兩塊PCB的“夾層”。首先拆下五個天線連接器,以及一個單獨的兩線連接器,再拆下另外六個螺絲(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其中的一個與其他六個以及之前的兩個并不相同):
將其抬起來看看:
這是我們首次看到主板的底部;將IC與前一張照片中看到的導熱膠帶(其將熱量傳遞到作為散熱器的鋁制底座)配對時,就可以找出哪些芯片運行時特別熱:
將它翻轉過來,兩塊PCB的“夾層”形態再次出現,完全不受任何底座干擾:
但子卡仍卻無法分離。為什么???!原來它還連著幾根塑料卡榫:
利用一把鋒利的剪刀剪掉剩余的障礙物:
先來仔細看看這塊相對讓人印象沒那么深刻的子板:
移除了這塊子板之后,主板看起來就比之前更有意思了:
在底部,子卡連接器的左邊,可以看到德州儀器(TI) LP55231九通道RGB/白光LED驅動器。其右上方是前面提到的有線以太網交換機芯片,也就是五端口以太網PHY (WikiDevi的注釋中提到,有些設備使用雙端口QCA8072代替)。在右側邊緣的是華邦電子W25Q64FVZPIG 64Mb SPI串行閃存。然后還有上方那個神秘的法拉第籠…等到將其移除后:
眼尖的讀者們應該已從周圍的鄰近天線連接器中猜到,里面還有射頻(RF)電路:特別是兩個Skyworks SKY85717前端模塊,每個模塊中都包含一個5GHz Wi-Fi天線。順帶一提,在把PCB翻過來之前,可以仔細觀察一下這個大致呈矩形、接近閉合的銅焊錫鏈結構,其延伸出的法拉第籠圍繞著PCB,大致上圍繞另一側的數字電路。我猜想這是為了射頻屏蔽,也歡迎更多“知情人士”的反饋。
就這樣,我們把PCB再次翻過來。
中間的大塊芯片是系統的主要“大腦”——Wave-2 802.11ac SoC。其下方是另一款閃存,這是一個 4GB eMMC模塊。在最下面的是系統LED。左下角則是南亞科技 4Gb DDR3-1600 SDRAM。而在右下角是兩塊奇怪的芯片:其一是意法半導體(ST)基于arm的STM32F072CB SoC,另一款是英飛凌(Infineon) SLB9615可信任平臺模塊(TPM),這也用于OnHub中。至于存在目的,我就不知道了。最后但同樣重要的是…在右上角和左上角,還有兩個法拉第籠!
不出所料,其中同樣包含RF電路。右上角較大的一個專用于2.4GHz Wi-Fi和藍牙低功耗(BLE)(后者用于與移動設備和app控制配置初始通信);具體而言則是CSR (現屬于高通公司)的CSR1021 BLE SoC和兩個Skyworks SKY85309-11 2.4GHz WLAN前端模塊。另一個是更吸引人的組合:Silicon Labs的EM3581 Zigbee網狀網絡SoC 和 Skyworks SKY66109-11 2.4 GHz Zigbee 前端模塊。是什么如此耐人尋味呢?稍后見分曉。
但這就完成了嗎?當然還沒,我們還沒有找到天線呢!我在想,只要順著先前看到的電線找到源頭,就能找到它們。第一步是從鋁制底座上拆下四個特別頑強的螺絲:
松開三個塑料卡榫,即可讓兩半完全分開:
咦,剛才看見的紅黑兩色線束去哪兒了?每當我看到這種線,就不自覺地懷疑它是通往揚聲器或開關。但是,既然這里沒有揚聲器:
那就繼續拆吧;兩根天線已經探出頭來了:
另外,還有更多螺絲要擰…瞧:
讓我們把它翻過來,看清楚天線陣列:
在將天線饋線關聯到PCB上的來源時,我冒險猜測黃色和藍色的天線對應于2.4GHz的Wi-Fi天線:
綠線和黑線負責5GHz Wi-Fi功能(注意其中一條線與另一條線的90°旋轉方向,大概是為了最大限度的垂直和水平覆蓋):
最后一個由淺灰色線饋電的是擋板:
一方面,這款天線看起來與其他天線完全不同,無論是結構上,還是所有的“金屬”都指向內部而非外部。它與PCB連接器接近,使我懷疑它是用于Zigbee的。確切地說,我前面提到的PCB常駐的銅焊錫鏈是藍牙低功耗天線。但是…
讀者們如果看過AC-1304的FCC認證文件,可能已經注意到我想指出的問題了。除了第二代型號沒有出現Silicon Labs用于Zigbee的EM3581網狀網絡SoC和Skyworks SKY66109-11 2.4GHz前端模塊之外,這兩款設計看起來一模一樣。IC的PCB焊盤仍然存在,只是未加以填充而已。但這種非典型天線及其淺灰色線束仍被保留在第二代設計中。
因此,如果不是讓這款特殊的天線在第一代型號中為Zigbee和藍牙低功耗提供雙重功能,就是Google懶得將它從較低成本產品型號的物料清單(BoM)中刪除而已。我敢打賭就是后者。您認為呢?請在評論區中告訴我!
(原文刊登于EDN美國版,參考鏈接:Teardown: Prying open Google Wifi,由Franklin Zhao編譯。)
本文為《電子技術設計》2022年7月刊雜志文章,版權所有,禁止轉載。免費雜志訂閱申請點擊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