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大步邁入物聯網時代的當下,AI技術賦能IoT,對物聯網的大數據進行分析,實現萬物互聯到萬物智聯。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AIoT的市場規模約為2264億美元,至2022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4820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28.6%。
在6月29日由全球領先的專業電子機構媒體AspenCore與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產業集群聯合主辦的“2022國際AIoT生態發展大會”上,AspenCore亞太區總經理兼總分析師張毓波先生指出:“AIoT在汽車、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互聯醫療及工業4.0等領域正在發揮巨大的作用。”
作為AIoT的行業基石,物聯網市場到2022年預計將達到 144 億活躍連接。隨著供應限制的緩解和增長的進一步加速,IoT Analytics 最新預測指出,到2025年全球將有大約 270 億臺聯網物聯網設備。中國物聯網鏈接到2025年也將達到80億。
隨著整個AIoT和IoT市場的快速成長與變化,我們將面臨哪些風險和挑戰?
著名的摩爾定律已經引領了半導體行業的發展超過半個世紀。直到現在,仍然是有效。那么AIoT領域是否也有具產業特色的“摩爾定律”呢?英特爾公司高級首席工程師、物聯網事業部中國區首席技術官張宇博士認為有。
物聯網的發展會經歷互聯、智能、自主三個階段,他將這三個階段比喻為物聯網領域的摩爾定律,張宇博士表示,物聯網是一個包含著眾多行業的碎片化市場,其發展也將遵循著這三個規律。在演進過程中,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與自主階段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物聯網不是簡單的萬物互聯,而是核心終端的擴展和爆發,而物聯網設備的激增正使得聯網設備數據不斷激增,根據數據統計,邊緣基礎設施的計算和存儲支出將達到212億美元,70%的企業將在物聯網邊緣運行不同程度的數據處理,在部署新 IT 基礎設施企業中有50% 以上將部署在邊緣。
人工智能在邊緣的應用已經起步,并且沿著從推理到訓練、再到自主學習的軌跡前進,越來越多在各領域的企業在大量投資這個領域,讓端智能化帶來的大量數據能更好的被收集并有效利用。
亞馬遜云科技中國區商用市場事業部華南區總監余道敏認為,隨著端的智能化,物聯網設備數據降低運營支出,推動企業業務增長是企業變革的主要動機,也是各領域企業2023年實現轉型的首要任務。
此外,在?業物聯?領域,數字孿?預?著數據驅動的制造和決策,數據顯?,有51%的公司使?IoT設備來收集有關其設備健康狀況的數據。同時,在所有受訪者中,有37%表?IoT設備可幫助他們實現預測性維護。
作為向?業4.0過渡的關鍵組成部分,數字孿??多被解釋為任何物理對象或多個對象、系統、過程甚?是?的數字表?。事實上,它不只是數字模型,因為它還復制了?持IoT的設備或系統的運?動態。
微軟首席技術顧問管震以不同的樓層來比喻數字孿生技術的四個層次:映射、交互、建模、演繹。在他看來,映射是AIoT領域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較多應用正處于這個階段。換而言之,大多數物聯網廠商仍需面對“交互”這一難題。
在整場會議上,最常提到的關鍵詞之一就是“碎片化”,誠然,雖說已經進入高速發展期,但物聯網整體仍呈現“碎片化”特征,僅有小范圍的設備能夠彼此相聯,實現互認、互通、互操作。而在更大的范圍內,整合難度大,無法提供端到端解決方案,設備仍然是孤立的。
此外,物聯網應用開發門檻高、周期長、擴展性差,綜合成本無法控制,敢為軟件董事長沈東也指出IoT企業正遇到:交付時間不可控,投入巨大;產品無法復用,重復開發;人員變動大這三個問題。
物聯網行業中,有以芯片或方案、操作系統為主業的技術型公司,還有一類是在這種應用場景極其分散、標準不一、生態割裂的行業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以社區服務和生活服務等為業務的服務型公司,為芯片公司、AI公司提供物聯網跨行業互聯互通的架構軟件,支持一網承載,共建物聯網商業生態,支持智能硬件(人、家、車)、場景、應用、服務的解耦與互聯互通超連接能力。
這樣的服務型公司將會為行業帶來哪些改變?智慧灣科技CEO蔡錦江表示,希望大家換一個緯度來看行業發展。
張毓波先生在會議中表示,隨著物聯網加速向各行業滲透,行業的信息化和聯網水平不斷提升,物聯網連接數結構將發生改變,產業物聯網將后來居上,預計產業物聯網設備的聯網數將在2024年超過消費物聯網設備數。
身處消費類市場的全志科技同樣也指出,受疫情等的影響,當下消費類市場情況整體發展并不理想,特別是2022年初以后,整個中國消費類市場出現了比較急速下降的趨勢。
但全志科技泛運營商客戶事業部總經理李震先生表示,即便如此,掃地機器人市場需求依然很大,前景可期。數據顯示,到2024年智能掃地機將有超2700萬臺的市場規模,這是一個持續穩定的、并且吸引著一部分芯片和廠家長期發展的消費類市場。
深圳市新一代信息通信產業集群促進機構負責人畢亞雷先生對張毓波先生的洞見表示贊同,他指出,目前行業形態已發生很大變化,此外,中國目前的產業呈現內循環、外循環的雙循環模式,進口依賴趨向于自主可控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正值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香港科技園公司(科技園)的姚慶良博士也分享了科技園公司的新成就。姚慶良表示,近幾年香港工業從研發到制造需求越來越多,科技園也從工業邨1.0走到了工業邨2.0,在先進制造生產的流程、可持續性的發展等方面進行支持,另外,科技園籌備2024年會投產的微電子中心,即晶圓制造廠。姚慶良博士表示,建筑規模雖然只有3.6萬平方米,但作為打樣或小批量試產用途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