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spenCore舉辦的“2022國際AIoT生態發展大會”上,“智慧兩輪車分論壇”的圓桌討論環節邀請到全志科技、威靈電機、發掘科技、臺鈴科技和靈動微電子五家兩輪車市場的芯片商、方案商、系統商和整車廠,圍繞“智慧兩輪車市場如何彎道超車?”的主題展開了討論。
圓桌主持人:
圓桌嘉賓:
威靈劉海量:從專業的驅動系統層面來講,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兩輪車的技術趨勢都在向汽車看齊。這中間可能有一些針對性的需求。比如對于硬件,以電機本體為例,現在的汽車趨勢是扁線、油冷和高壓,但兩輪車不存在這些問題,而且它存在特有的工況,所以需要結合汽車當前車規級的要求,另外也要結合兩輪車的使用環境。扁線是非常有前景的,但會跟汽車做一些區分。
再比如傳統市場,高精度的加工成本要求較高,一套齒輪的精度提升一兩個等級,整個加工費用就可能翻倍不止。在這個層面就要更多考慮簡單實用,但是又能夠契合當前使用環境要求的架構。所以要做多檔、變速或其他功能。這個思路沒有問題,關鍵是做甄選,要在效率、成本之間實現平衡。
第三,控制跟智慧這兩個詞天生比較搭配。這里還是要區分清楚產品的邊界。因為兩輪車是一個很好的終端,受眾很大,潛在的影響度非常大,大家都想做一些附加值出來,但是哪些是市場真正會買單的,最后市場會選擇哪種模式,這就比較關鍵。而且還需要注意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差異,包括文化的差異。我們可能做技術層面問題不大,但是會面臨數據的收集,比如客戶的隱私問題。歐美市場To C端對個人數據隱私非常在乎,這中間的風險規避也需要考慮。
臺鈴朱文清:你剛才說的一萬多起事故跟技術有關系,十年我們搞過云系統,用很好的平臺做服務,但是要5000萬?,F在門檻這么低,但沒有一家愿意付這個錢。目前基于成熟的技術,我們配合打造獨有的兩輪車系統,肯定跟四輪車有差距,但也可以做到更好,安全性就可以保障?,F在我們也在做試驗,無論這個車騎在全國各地哪個角落,都一定能知道。這個車如果有安全隱患,馬上后臺系統就會報警,這就能使事故杜絕。
發掘屈博:我認為不是一個關鍵技術能影響一個行業的發展,而是一個商業的生態。當一系列技術和一系列商業模式進行有效的結合,形成一種突破的時候,就會迎來爆發。無論產品多大多小,它都蘊含在生態上,都是跟萬物互聯的;從上游的供應鏈到下游的客戶到最后的運營,都是成體系的。我們目前對兩輪車市場的看法,就是雖然它沒有汽車那么大,但它自己的生態也是很豐富的。需要芯片廠和整車廠等各個能力方共同來促成產品設計。
雖然現在大趨勢是電動化和智能化,但每一個細節都需要進步,電池、電控和第三代半導體都要做得好,低碳性和智能化才能達到最高水平。通過多方的努力,形成一個好的生態,這才是兩輪車產品能夠突破的最重要的方向。
以前我們講技術先有,再工程化,最后再產業化。汽車可能已經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方向實現跨越了。兩輪車稍慢一些,鉛酸電池偏多,電機相對偏低端一些,智能化也是一些輕智能。更多好用的功能性產品可能還處在從技術誕生向工程化驗證的過程中,可能還需要一定的積累才能形成突破。
靈動胡力興:靈動微是做芯片的,而且是專門針對電機控制芯片。電機控制芯片有一個很大的趨勢是更高的集成度、更好的魯棒性,然后需要更高的算力,這樣才把電機控制做得更好。
同時,我也想請教一下海量和朱總,電動摩托車或電動兩輪車最核心的還是電機,那你們需要什么樣的芯片配合你們?因為算力都是有價格的。那你們是怎么看未來的電控需求,也就是對芯片的需求?
朱文清:去年我們是缺芯的,去年四五月份是最緊張的。我知道有個供應商,當芯片從2塊錢被炒到50塊錢的時候,他就不做保護板了。他囤了100萬的芯片,直接賣掉了。雖然大部分電動車行業的芯片很低端,但國外的高端電摩,可以做到幾千美金一臺。所以我們在和很多開發商合作的時候也碰到很多難題,既要考慮到成本,又要考慮到智能化,效率還要很高。它上面用到2000W、3000W的電機,這種產品就不是目前國內電動車芯片能配合的。
胡力興:既要成本優勢,又要質量很好。這就一定要專業化,一定要把臺鈴對芯片的需求提出來。針對需求去專門做芯片,這樣才能又便宜又好,否則一些通用芯片就沒辦法面面俱到。
劉海量:芯片供應鏈比較緊張,而且兩輪車對芯片的需求量也比較大,同時這個行業也存在標準車型的專用芯片。所以,對于缺芯的關鍵解決方案是從商業角度入手。美的做家電量也比較大,威靈一般都是定制芯片的,所以我們確實要做專用芯片。同時要有專業上的合作關系,這樣在供應鏈的安全保障上會更加充分一些,這也是我們潛在的優勢。
再說技術層面,對于芯片有怎樣的需求?兩輪車是對成本非常敏感的市場,但是終端差異比較大,高速電摩和高端e-Bike對價格并不敏感,它主要強調的是能不能為客戶帶來更多的滿足,讓客戶有眼前一亮的體驗。國內市場以及亞非拉等第三世界的潛在市場主要需求還是性價比,所以技術的需求實際上也是要靠技術來解決。
要符合這個市場特征,首先要定義清楚需求,這需要從整車廠到系統集成供方再到零部件的供方,整個產業鏈打通。然后,比如三電的耦合設計,因為兩輪車在性價比方向上已經是經過千錘百煉了,在這個成本敏感的市場要進一步挖掘空間,其實還是要跳出這個子系統去尋找對外的空間。比如電池管理和預控制器的概念,雖然兩輪車沒那么復雜,但是控制系統,包括算力,如果能做到三電的耦合設計,中間一定能找到空間。然后,商業合作上也需要緊密的戰略合作,這樣才能打造出來一個更有空間更有想象力的產品。
然后,如果不走性價比,走性能或者其他方向的話,最關鍵的還是對終端市場需求的把握?,F在芯片的需求也罷,各個功能的需求也罷,凡是兩輪車上能實現的,其他智能終端多多少少都有,而且有成熟解決方案。其實還是度的把握,有一些東西要結合兩輪車本身的情況。比如e-Bike這樣的終端,售價在2000歐甚至更高,但是它的特點是車速低,同時有法律限制。所以這個時候有一些應用或者技術未必真的適合。我們也看到一些商業教訓,所以我覺得技術的問題要靠技術發展解決,同時也要上游到下游的合作伙伴共同努力。
主持人(全志趙興華):我也稍微說兩句,免得大家覺得我不是專業主持人。我做半導體快20年了,是實打實的半導體行業出身的,以前來自仙童。剛才談到兩輪車可以仿造四輪車走,很多技術和應用場景可以在乘用車上實現。理想剛發布的L9上有很多變化,比如它的儀表沒了,變成了一個LUD+方向盤上的HMI交互屏。我們全志做的和靈動微不太一樣,是系統級芯片(SoC),跑的是安卓系統,可以和靈動微配合起來為應用端實現功能。全志和主流的高通、NXP、TI的產品就很像,跑的是大系統,這個方向芯片的趨勢就是高算力、多接口,需要NPU算力。未來的產品,除了CPU、GPU,我們還會把NPU包進去,從而去做冗余,去做自動駕駛。我們的場景更多是用在智能駕艙。另外,傳統的物理后視鏡可能會取消,替代它的將是攝像頭。兩輪車上也會有一些新的東西。其實我們在兩輪車高端應用上已經有一些案例了。另外,后裝HUD在摩托車的頭盔上也有案例。市場的動態變的實際是技術的落地,商務上談的就是性價比,太貴的話就很難被接受,尤其是在兩輪車上,它更貼近于民生。
朱文清:作為整車廠,我們的作用是按照市場的需求來整合所有供應鏈。這是18年的發展,慢慢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我們也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我們本身是做組裝的,技術需要配套鏈。比如,我在十年前找錯了一家供應商,當時報價太高。要找對供應商有點難度,甚至涉及跨行。比如,前一段時間我們跟格力董事長聊過天,格力可以提供給我們電機,但十年前我們不認識。作為整車廠就是如何挖掘資源,整合自己想要的東西。
胡力興:我感覺兩輪車同質化很嚴重,好像都沒什么亮點。買臺鈴的和買雅迪的差別在什么地方?未來我們是否能實現差異化的東西?
朱文清:既然你提出來了,我也宣傳一下我們臺鈴。目前這個行業三大品牌各有各的特色,節能省電是臺鈴最大的特點。我們的電控系統第一個合作商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旗下的公司——安乃達驅動技術。我們的效率是最高的,節能省電,這就是臺鈴電動車跟另外兩家的區別。
劉海量:我本人是做研發的,美的威靈進入這個行業不到一年,但是我們可能會集中有產品發布。我們的困難就是需要有更多的機會去認識產業鏈上下游。
我們知道而且調研過兩輪車當前以及歷史的情況,確實同質化非常嚴重,而且突破起來有一定難度。但是我們還是堅定地進入這個行業,同時做了比較大的規劃,那是因為我們有自身的優勢,相信能夠做出差異化。剛才朱總所說的電機效率和續航,這也是我們產品最大的特點。我們有信心高于現有競品全功率范圍內三個百分點以上,最近一段時期將會有產品集中發布。
屈博:我們公司最早是做四輪車的智能設備,我們的研發團隊是按照四輪車的配比配的。剛開始我們做兩輪車的時候就發現一個問題,我們在四輪車上面有一個五百塊的硬件,放在兩輪車上就不合適了,成本非常高,因此無法匹配到兩輪車上。這個問題背后對人才的要求非常復雜,我們沒法高薪聘請更好的人才,這就是我們自己感覺比較難處理的問題?,F在我們很想做高端的兩輪車,這樣人才也可以盡情發揮他們的作用。但是,如果兩輪車的高端車型數量有限,那么如何讓整個產業的生態伙伴愿意投資去分享很薄的利潤蛋糕,這是比較難的問題。
劉海量:純技術的角度來講,去掉磁是不利于效率提升的,一定會導致效率下降。即使在四輪車上也可以看到,感應電機的效率與永磁同步比是一個劣勢。但是在兩輪車上未必沒有機會。主要是兩輪車對成本要求比較高,而且從供應鏈的角度,稀土材料的價格波動比較大,純市場化的程度不太夠,受政策影響也比較大。特別是現在供貨的集中度,包括上游的變動比較大,去稀土一定是個趨勢。但是我們從基礎角度講,兩輪車電機一直使用稀土材料。雖然20年沒有變化過,但是因為它最開始就是用的稀土材料,所以它的效率平臺本身就已經比較高了。要進一步提效,需要一些特殊的設計跟手段。我們只能講稀土材料的用量會越來越少,但是高端車型上要考慮差異化選擇,所以這跟設計方案還是強耦合的。
朱文清:我們跟廣東很多院校都有交流,應屆畢業生的專業人才,我們從五年前就已經開始對接上了,針對某個項目的開發,從院校里面開始。市場上招聘的也有,都是挖人和跳槽,我們的跳槽頻率還是挺高的,所以近兩年我們走的方向是院校,尤其是從專業院校招,提前培養,做這個行業其實很累。
劉海量:從項目運行的角度和以前的認知,美的的人才構成還是依托于集團大的平臺,所以無論是校招還是社招,我們是配額制的,資源池還是蠻大的。針對兩輪車的人才需求,也是由于地域的關系,廣佛、整個珠三角電子產業人才主要聚集在東莞和深圳,整個珠江西岸包括廣州電子行業,電控人才是比較缺的。目前我們主要是特殊的技術應用和比較特別專業的技術應用依托美的中央研究院做技術支持。通用化的應用層面則是依托正常的招聘體系。因為產業結構的原因,非常歡迎更多的院士、工程師參加到我們團隊,我們覺得前景還是非常好的。
屈博:我們主業是物聯網,因為物聯網是比較寬泛的概念,從硬件到軟件到平臺到運營都包含在里面。我們公司本身的業務多元化,對人才的需求也就是復合的。趕上這兩三年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期,東邊不亮西邊亮,哪怕疫情期間,我們公司對市場的感知也沒受到多少影響。唯一受到影響是供應鏈影響,這個問題在市場上一直都存在。從研發端講,我們公司從招人到嵌入式到硬件集成設計,到后面做智慧城市的方案,各種需求都存在。明確的說,我們對人才的需求,其實就四個字,多多益善。我們公司屬于快速擴張期,廣納人才,希望大家加入進來,我們一起做大產業。
胡力興:我這邊是靈動電機的。本身電機人才非常稀缺,正好又是芯片,大家都知道,芯片行業非常熱火朝天。目前靈動主要是以老帶新。我們招應屆生慢慢培養,希望他們盡快承擔那一片天。
主持人(趙興華):因為咱們屬于芯片,我也和胡總一起分享一下,我想說的是芯片行業的人才實在太難找了、太稀缺了。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談到第三代半導體,講到碳化硅,你想在國內找一個能夠去把產線調通的人,我基本上可以講,兩只手加起來都沒有,可能一只手都沒有。本身我們對人才培養的機制是要不斷優化、不斷思考的。
另外,社會上的人才是很敏感的,需要企業自身的魅力去吸引他,不斷地擦出火花,這是最重要的。
作為全志來講,我們90%以上都是研發,目前人員有800人。我們是國內的一家上市公司,我們對芯片設計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多益善,對于技術性軟件和架構的人才也是多多益善。所以我們也呼吁,如果有特別合適的人才,也歡迎加入到我們的企業,一起為整個生態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