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的學習中,我們知道了超外差架構是Armstrong 在改進Fessenden 的外差架構的基礎上發明的,也就是在一次混頻的基礎上,加入了二次混頻來提高接收機的性能。
圖1給出了一個全雙工架構的超外差收發機架構,這也是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架構,比如之前的CDMA,WCDMA,AMPS和LTE-FDD等應用及廣泛的移動通信系統中。對應全雙工結構,還有一種半雙工結構,我們在后續的文章中再詳細介紹。
fig1 超外差基本架構
在圖1所示的全雙工超外差架構中,接收機和發射機中共有兩個射頻通道,經過合路器Duplexer連接到同一幅寬頻天線中,這也是典型的頻分雙工架構。射頻接收機和發射機各有各自的射頻頻率通道,這個收發雙工器一般有兩個工作于收發射頻通道的濾波器構成,有一個輸入端口和兩個輸出端口,一個濾波器工作在接收頻率,一個工作在發射頻率。
下圖給出了一個雙工器的工作曲線,接收濾波器作為接收機的前置濾波器,用來抑制由發射通道泄露的射頻干擾信號,確保接收信號的干凈。發射濾波器作為發射機的最后一道關卡,用來抑制發射模塊的噪聲,雜散和諧波,確保發射出去的信號的干凈,減少對其他無線系統的干擾。前端合路器的插損要求一般都比較高,接收濾波器的插損會影響接收機的噪聲系數,發射濾波器的插損直接就帶來發射信號的衰減,在一些大功率射頻系統中,通常用一些高Q值的諧振器做收發合路器,比如金屬腔,陶磁介質濾波器等。在大多數的射頻系統中,我們都會用收發合路器來達到收發通道共用一幅寬頻天線的目的。但是在有些無線系統中,接收機和發射機各自都有獨立的天線系統,那么這個合路器可以由其獨自的濾波器來代替,但是增加了天線的成本和占用的空間。
fig2 雙工器工作曲線
fig3 接收機鏈路
天線接收到的射頻信號通過合路器,來到了低噪聲放大器,低噪聲放大器在接收靈敏度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接收機的動態范圍內可以來調節低噪放的增益,然后再經過一個射頻帶通濾波器,將發射機的泄露信號和低噪放的非線性產生的雜散和諧波進一步濾除,這個帶通濾波器的插損要求就沒有合路器那么高了,帶外抑制要求也會下降,一般用SAW/BAW或者LTCC來實現。
然后信號進入另一個射頻放大器中進行放大,以為接收鏈路提供足夠的增益,讓減少混頻器和之后的噪聲對接收機噪聲系數和接收靈敏度的影響。接著在混頻器處接受來的無線信號和本地振蕩器產生的本振信號進行混頻,下變頻到中頻頻率,這個時候信號就可以有中頻放大器和中頻濾波器進行處理,用來抑制混頻帶來的鏡像信號和其他諧波信號。
然后進入到I/Q解調器,I/Q解調器中信號頻率進行第二次變換,方法和之前一樣,通過和本地振蕩器信號進行混頻,將中頻信號變換到基帶信號。I/Q解調器含有兩個路徑:I 路徑和Q路徑,分別通過混頻器將信號轉換為兩個正交基帶信號:I信號和Q信號。
這里面用到了一個90°的移相器,將本地振蕩器產生的信號進行相移,用來將振蕩器產生的本地震蕩信號分頻成兩個相位相差90°的本地震蕩信號。然后經過低通濾波器和基帶放大器,為AD轉換器提供足夠的增益的干凈的基帶信號,轉換為數字信號之后,在數字基帶中進行處理。
fig4 發射機鏈路
發射機鏈路和接收鏈路剛好相反,數字基帶信號通過DA轉換器變換成模擬基帶信號,濾波器之后,通過混頻器上變頻到中頻信號,在I/Q調制器中進行上變頻,然后將I信號和Q信號混合進入中頻模塊,經過中頻放大,濾波器之后,與本地振蕩器產生的信號進行混頻,上變頻到射頻頻率,之后經過可變增益放大器和驅動放大器將信號放大到能夠驅動功放的功率水平,經過濾波器之后進入功放,通過功放將信號進一步放大到系統所設定的功率,通過收發雙工器濾波之后,通過天線輻射出去。功放的增益和線性度對輸出匹配比較敏感,因此一般會在功放的輸出端口加一個隔離器來保證功放輸出阻抗的一致性,同時也保護功放。
fig5 功放(來源于NXP)
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發現,其實收發機最主要就是通過混頻器讓信號進行上變頻或者下變頻變換成我們所需要的頻率信號,在這個過程中,要經過多次的功率放大和濾波。圖1所示的收發機系統中,總共用到了9個放大器,七個濾波器(如果把收發雙工器看作是兩個濾波器的話)也是九個。這也說明了這些射頻器件的重要性。
隨著RFIC的發展,射頻收發系統會越來越集成,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