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期文章發表后,一位熱心網友圍繞文章中的一張激光點云圖和筆者展開過一番親切友好的討論,從作用討論到缺點,就在雙方感覺心力交瘁爭論不下去的時候,這位朋友扔下了一句自動駕駛圈的萬能話術:“這個東西很貴,工程師為啥一定要用它?”。ZG9ednc
我本打算一笑了之,但奈何那天和自己的和解次數已經用完,被迫采取了大意如下的回擊:“據不靠譜個人粗略統計,售價在100萬元以上的車輛,2021年中國境內賣了接近20萬輛。如果有一家自動駕駛公司向外界宣稱:花150萬元就可以從我這買一輛沒有方向盤、不需要安全員、大街小巷均可自動駕駛且安全性遠高于有人駕駛時,你會覺得它沒有市場嗎?”。
成本問題,就像一塊遮羞布,一直被業內很多人拿來掩蓋自動駕駛技術尚不成熟的現狀,且屢試不爽。與此同時,近半年來,看到多家公司發布會上明目張膽的鼓吹極低的自動駕駛前裝量產價格,將互聯網價格內卷那一套打法照搬到自動駕駛戰場。有感于此,本期妄議筆者就想手撕一下“自動駕駛成本”這個話題。
關于自動駕駛高昂成本的討伐,古已有之。討伐的對象從激光雷達、到計算單元、再到線控底盤。討伐檄文最經典的莫過于馬斯克在2018年2月所作:激光雷達昂貴、丑陋、且沒有必要。此言一出,自動駕駛的混沌世界誕生了陰陽,陰的一頭是堅持低成本視覺路線的特斯拉,陽的一頭是堅持高成本激光雷達的其他自動駕駛公司。
陰派認為:“從第一性原理出發,人類通過視覺不斷地觀察、學習、模仿與實踐,逐步實現由“新手司機”向“老司機”的蛻變。汽車也可以單純依靠視覺,通過大規模真實與仿真道路數據的學習和訓練,不斷迭代升級算法能力,最終實現自動駕駛。成本低只是從第一性原理出發制定技術路線時帶來的意外收獲,并非說相機成本低我才使用用相機。”
陽派認為:“激光雷達點云可以帶來相機像素無法給予的幸福,既然短期內無法修煉或不想修煉出和特斯拉一樣的視覺大法。那我前期多花點錢,可以讓我快速跑通算法,積累數據,建立起差異競爭,何樂而不為呢。況且隨著自動駕駛產業鏈上下游的成熟,成本下降是必然的趨勢?,F在成本高可能是阻礙前進的一座小丘陵,但在成本降低到合適區間后就有可能變成彎道超車的加速器。”
考慮到在2018年,一顆Velodyne 64線激光雷達售價高達8萬美元,如果再算上線控底盤、感知相機、組合導航、計算單元等零部件,自動駕駛光硬件成本都要百萬級別。這樣的成本別說月薪3千的筆者,就是各家月薪10萬的自動駕駛算法工程師,都要直呼"欺人太甚"。所以說基于當時背景的陰陽論戰還是有群眾基礎的、理性的、向善的。
但當自動駕駛發展到了2022年,搭載激光雷達的500萬元以內最好家用SUV已經上市;激光雷達在乘用車前裝量產的價格普遍降到了1萬元以內;高高在上的L4自動駕駛公司競相開始抱主機廠大腿切入L2輔助駕駛賽道。這個時候,明顯是自動機是整體技術成熟度不夠無法滿足大規模量產的前置條件,需要行業整體靜下心閉關修煉。
但是這個時候卻依然有自動駕駛公司跳出來喊:“高成本是阻礙在L4自動駕駛大規模量產的罪魁禍首,我們要做的就是降低L4自動駕駛成本,并已經找到了一條低成本的量產方案可提供給乘用車客戶”。在全世界一眾自動駕駛巨頭中,竟然率先找到了自動駕駛的低成本量產方案,堪稱業界的“大聰明”。
2021年12月8日,元戎啟行發布了面向前裝量產的L4自動駕駛解決方案DeepRoute-Driver 2.0。
官方介紹該方案采用了 5 顆混合固態激光雷達,包括車頂與車輛后向各安裝的一顆速騰中長距混合固態激光雷達,車頭進氣格柵位置與車尾的左右兩側處各安裝的一顆一徑短距混合固態激光雷達。其他傳感器包括8顆所謂自研模組的攝像頭,一套組合導航,一套計算單元等。
而這套方案的賣點不是復雜工況下路徑規劃的絲滑,也不是極端工況下感知能力的堅挺,而是成本不超過1萬美元。在1萬美元這個宣傳重點上,元戎啟行還特別強調:與特斯拉FSD的價格基本持平,但比FSD性價比更高。意外之意那不是:我們是用5顆激光雷達但卻提供低成本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中國特斯拉。那天,姑姑家三年級的孫女來我家玩,看到我屏幕上的這句話,大喊了一句:“叔叔,你寫的這句是個病句。”
在成本構成中,元戎啟行介紹激光雷達和其他硬件部分五五開,也就是五顆激光雷達共五千美元。按照其2024年量產的計劃,這個價格完全可以做到,甚至可能更低。但我想,激光雷達可以降到這個價格,可能不是你元戎啟行舌戰供應商的苦勞,而是主機廠采購工程師在年10萬/20萬/50萬銷量的大餅誘惑下,激光雷達供應商的成本攤薄及主動讓利。
而在介紹計算單元的降本經驗時,元戎啟行掏出了口袋里的發言稿:針對 L4 自動駕駛深度學習模型研發的推理引擎實現了比開源深度學習框架平均高6倍的推理速度,大幅提升了自動駕駛的計算效率,大大降低對計算資源的需求。因此我們計算平臺中可以選用入門級英偉達顯卡,整個計算平臺功耗只有150W。
一提到顯卡,筆者的腦海中浮現的就是令游戲發燒友燥熱的RTX3080等。而加上入門級,筆者特別搜了一下,妥妥的都是消費級顯卡。先不論消費顯卡用在工業領域的合法性問題,單就工作溫度范圍、振動性、可靠性等都無法滿足工業場景,更別提車載領域。這個消費級顯卡,不知道是我的認知存在錯誤,還是媒體領會錯了客戶的本意。
當然在2022年3月23日,英偉達GTC 2022大會期間,元戎啟行宣布采用宇宙單片算力最強的NVIDA Drive Orin芯片作為計算平臺的主芯片,這么一來似乎又和前述"自研推理引擎大大降低對計算資源的需求"相矛盾,真相到底如何,似乎也不那么重要。
畢竟在2021年4月30日,元戎啟行慶祝其裝備了此系統的30輛Robotaxi在深圳投入運營時,又宣稱:“在確保系統性能的基礎上,與車企大規模合作后,整套自動駕駛系統成本可再降低70%。”這句話說了好似又沒說,最頂級的卷都是“卷自己”。
2022年5月18日,輕舟智航在其品牌日(QCraft Day)上,宣布進軍前裝量產領域,并推出最新一代量產車規級自動駕駛解決方案DBQ V4。
DBQ V4的亮點同樣既不是面對城中村的閑庭信步,也不是面對惡劣天氣的昂首闊步,而是量產成本低至1萬元。輕舟智航宣傳材料中介紹,這1萬元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在硬件配置方面,包含了攝像頭、激光雷達和毫米波雷達傳感器。
據介紹,DBQ V4是一整套產品,包含三個版本,對應不同的場景,會有不同的成本。成本越高,就能處理越復雜的場景。標配版可以用10%的成本(即1萬元人民幣)實現99%的L4自動駕駛能力,這也是發布會濃墨重彩的地方。按此邏輯,頂配版可以用100%的成本(即10萬元人民幣)實現100%的L4自動駕駛能力。
業內其實很清楚,具備99%能力的L4自動駕駛根本不具備前傳量產上路的條件。99%意味著,100萬輛車同時在跑,可能會同時有1萬輛車出現問題;一輛車跑100個小時,會有1小時出現問題。別是乘用車,就是后裝物流小車,怕也是接受不了的。所以這個1萬元似乎也僅是個宣傳的噱頭,就像一款新車的的乞丐版配置,僅是為了拉低均價,問了就是沒貨。
離元戎啟行的3000美元僅過去半個月,輕舟智航就以1萬元將其“卷”了下去。不得不感嘆,你們要是早點出生,早點進入百年汽車行業,早點將汽車成本卷下去,我預算1萬元買到寶馬的夢想就不會再被同事嘲笑了。
自動駕駛無論是在底層硬件傳感器、中間層操作系統和中間件、還是頂層算法模型,技術路線通通都還沒有實現收斂,L4自動駕駛真正全面量產的道路上不知道多少未趟過的坑。這個時候,不去大吹特吹技術層面創新,跳出來喊降低量產成本,主機廠聽了了拍大腿,同行聽了了拍腦門,消費者聽了了砸吧嘴。
主機廠采購工程師蹲在馬桶上刷到了上述新聞,猛的一拍大腿:“這幫家伙不是在搶我的功勞嗎,是我以年幾十甚至上百萬輛的銷量來給供應商畫餅,才使得各家供應商價格壓得這么低,怎么就成了你的功勞。再說,除非你是我們的子公司或子部門,有利益輸送,我才有可能允許你提供軟硬件打包方案。否則我干嘛不直接從供應商處單獨采購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相機、計算機等硬件呢?是我喜歡讓你這個中間商賺差價,還是我不喜歡多幾家供應商的返點?”。
此外,一旦真正走到了前裝量產,無論是外置會影響造型的傳感器還是內嵌會影響布置的計算單元,不同主機廠、甚至是同一主機廠不同車型在產品造型、尺寸、性能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差異,都需要供應商在某些方向進行定制開發,這也是為什么汽車上每個零件的開發都是從發包定點開始。作為中間商,你既沒精力,也沒能力去對接這些需求。
所以,如果你想走的路是榜上主機廠大款的技術路線,你這么宣傳其實已經得罪主機廠的關鍵人物:采購工程師。但凡和主機廠采購工程師打過交道的供應商都知道,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輛年銷量背書的采購工程師在供應商面前是何等的權威,讓你明天早上10點前提交的材料,晚一分鐘你都得帶著茶葉和星巴克去當面解釋。
所以說自動駕駛的最終量產成本平均水平是由行業內乘用車裝機率決定,每一家的具體量產成本會由你定點的主機廠的年銷量決定。這塊的規則,是傳統汽車行業里的生存法則,不是你訓練出幾個優秀的算法模型就可以打破的。
同行的老板在辦公室刷到了上述新聞,猛地一拍腦門:“這么好的拿整個行業的功勞來進行自我宣傳的創意,我們市場部為什么沒想到。劉秘書,全公司通報市場部門瀆職,同時罰半個月俸祿”。
那么為什么部分自動駕駛公司喜歡進行這種毫無益處成本“內卷”宣傳呢?筆者特意去搜了一下部分自動駕駛公司的創始團隊,發現很大一部分都是互聯網出身。而互聯網圈盛產的無微不至的“內卷”,互聯網發布會盛產的無所不在的名場面(雷布斯的“Are you OK”、余大嘴的“五年滅三星”),被毫無保留的搬到了自動駕駛戰場。
移動互聯網的帶來的繁榮無人質疑,但百年汽車的悠久歷史也不能小覷。筆者特別想告訴互聯網基因特別濃重的自動駕駛公司一個秘密:有傳統汽車行業從業經歷的人員不僅踏實肯干(比如筆者),而且價格美麗,各個崗位都招一兩個人,不僅有助于團隊培養起汽車思維,還有助于打破主機廠的人情壁壘。
正在吃十二分熟牛排的某位消費者看了這條新聞后用袖口擦了擦嘴,說到:“500萬以內最好的家用SUV我都打算買一輛,別說增加1萬美元,就是增加10萬美元,只要你具備真正自動駕駛能力,讓我不用開車,不用停車,路上可以看電影、睡覺、打麻將,我也是樂意買單的”。
所以說這樣宣傳,還誤導了消費者。讓消費者誤以為自動駕駛公司是考慮到勞苦大眾的微薄收入,才一直不去量產。諸不知,成本高只是借口,內功不足才是本質。
我堅信網絡是允許第二種聲音存在的,估值幾十億的高科技公司,肯定也能做到寵辱不驚,接受得了表揚,也接受得了質疑。上文提到的自動駕駛公司無論是技術還是產品,在業內都是有口皆碑的。筆者僅是基于其著重成本宣傳的策略,提出了一點個人的看法,別無它意。如果說非要有它意,可能就是想表達:以后進行品牌推產或產品亮點挖掘的時候,如果內部人員實在沒有好的創意,可以花點錢請我來出點主意,花不了幾個錢的。
參考資料:
瞄準前裝量產,多元化商業道路,元戎啟行 30 輛 L4 級自動駕駛車投入運營
https://mp.weixin.qq.com/s/DCTdMnmCpUEgKP0-SOK8qA
https://mp.weixin.qq.com/s/V5d8e_1ESG2DHBVDdcoH6w
作者 | 11號線人
初心 | 記錄生而為人的證據,分享工農階層原創作品,聚焦智能網聯與人情冷暖。
聲明 | 本文部分文字及圖片資料取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平臺進行修改或刪除;文章屬于作者本人,僅代表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立場,如有不妥,也請聯系平臺修改或刪除;本文不作任何商業用途。
責編:Admin